栏目中心
金融创新迎“一带一路”机遇
2017-09-01

对话摩根大通银行董事总经理、亚太地区副主席李晶:

金融创新迎“一带一路”机遇

 

2017,时间过半。在全球经济缓慢复苏的轨道上,中国经济列车已呈现企稳上扬的加速态势。截至目前,虽然国家统计局1-6月份GDP增速还未公布,延续着第一季度GDP增速6.9%的发展态势,各大机构也多给出6.9%的预估值。

企业表现是经济发展“晴雨表”。2017年1-5月,国有企业利润总额10376.3亿元,同比增长25.5%。中央企业利润总额7223.5亿元,同比增长15.7%。经济运行稳中向好,为全年“稳增长”赢得了基本面保障。

宏观经济趋稳,企业盈利能力增强,势必催生出强劲的投资需求。在全球一体化势不可挡的今天,中国市场已经成为跨国资本青睐、瞩目的焦点。身处其中的中国企业,既面临着市场开放、融合带来的广阔前景,也迎接着政治、贸易、文化等严峻挑战。加强宏观经济研判,保持审慎的国际化投资步伐,成为更多中国企业迈步世界领军者行列的关键。

2017年下半年,中国宏观经济为企业投资发展奠定了怎样的基础?中国企业“走出去”将呈现何种趋势?“一带一路”倡议下,企业可借助哪些机遇深度参与?摩根大通银行董事总经理、亚太地区副主席李晶接受《国资报告》记者采访时,一一解答。

宏观经济企稳回升

2017年1-3月GDP增速6.9%,刷新了一年半以来的增速纪录。这也意味,在一系列宏观经济政策的作用下,中国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逐渐向消费升级、新兴产业导向的经济发展模式转变。

然而,2017年“开门红”的态势能否在下半年延续?李晶结合基建、财政、汇率等多个关键因素,给出了她的看法。

影响经济增速的因素之一,便是房地产市场。近期,关注到房地产市场受政策影响出现的降温现象,李晶告诉记者:“鉴于房地产行业占GDP的比重高达13%, 即使是房地产投资增速的微小变化都将对今年的经济增速前景产生重要的影响。”在她看来,房地产市场是今年中国经济增长面临的一个主要不确定因素。

此外,宏观政策的支持力度在某种程度上减弱,同样影响下半年经济走势,集中的体现在财政对于基建的刺激作用。

按照2017年财政预算,我国财政赤字率较去年提高0.5个百分点,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基调保持不变。不过,李晶注意到,今年的财政刺激力度与去年相比却有小幅减弱。

她告诉记者,“当前,政府财政并不是拿大量资金去支持基础设施建设,而是更多地支持企业降税、降成本,这是未来一两年的亮点。”

在相继列出房地产和财政两大不确定因素后,李晶也强调了汇率的正面拉升作用。汇率对于GDP的影响,直接而显著。在经历2016年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下跌了约6.9%的波动后,2017年两会期间,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也多次强调“人民币汇率”将会趋稳,为经济增长注入信心。

稳定汇率的决心,已得到事实印证。2017年以来,人民币今年至今兑美元已升值约2.3%。保持汇率稳定显得关键而迫切。不仅如此,中国邻近国家的汇率均在今年出现不同程度上升。“长期来看,汇率可能会出现短期波动,全年总体依然偏向稳定。”李晶判断。

不难看出,在李晶列举的诸多因素中,既有增长势头维持稳健的依据,也不乏部分活动降温的趋势。因此,摩根大通在考虑到近期经济形势的基础上,对未来几个季度的经济增长预期进行微调,最终将全年GDP 增速锁定在6.7%。

资本市场潜力巨大

宏观经济的企稳回升,直接拉升了资本市场的活跃度。继2014年中国推出了“沪港通”后,去年12月中国又推出了“深港通”。2017年5月,中国人民银行和香港金管局共同宣布,正式开通“债券通”。一连串温和的“去杠杆”信号相继释放,使得大量境外资本竞相逐鹿中国资本市场。

“深港通”而言,李晶向记者分析,与上交所略有不同,深交所股票较多地覆盖新兴行业,如科技、环保、文化传媒和医疗健康。开通之后,香港作为离岸人民币金融中心的地位进一步加强,也使得海外投资者有机会参与到中国新经济发展的盛宴当中。

同样,“债券通”的意义也并不亚于此。近年来,随着中国债券市场的蓬勃发展,其托管规模已达66万亿,居全球第三位,成为不容忽视的新兴市场。然而,与全球地位不相匹配的是,中国债券市场的开放脚步停滞不前。

“因为中国债券市场对银行还没有开放,现在是多银行间债券交易,占中国整个债券市场90%左右。目前,海外投资者在中国债券市场的投资微乎其微,约7%左右,债券通一旦开通,大量境外资本就会流进中国。”李晶预测。

事实上,现有交易数据印证了这一推断。今年四月,国外投资者已连续第二月净买入中国本土债券,这表明了国际投资者对中国固定收益投资产品价值的肯定。李晶分析认为,“海外投资者净买入的原因之一,在于人民币的稳定。由于债券市场收益较低,无法与股票相比,人民币稳定是一个基础;第二,当前,中国市场的固定收益回报远高于欧元区、日元区等,所以中国债券市场更具吸引力。

摩根大通在肯定中国债券市场前景的同时,对于中国股市的未来走势,也维持看多。支撑其观点的依据在于,上市企业较好的盈利状况和自由现金流以及风险溢价的降低。尤其是北京时间6月21日凌晨4时30分,摩根士丹利资本国际公司(MSCI,又称明晟公司)宣布,决定将中国A股纳入MSCI新兴市场指数和MSCI ACWI全球指数,更是促使A股实现短期回升的一针催化剂。

纳入MSCI指数,一直是A股的心愿。“2016年,中国经济对全球GDP贡献高达15%,而MSCI中国指数仅占全球指数相关总市值的3.1%。这是相当不匹配的,这一悬殊的落差也预示着中国资本市场在未来所具有的巨大发展潜力。”李晶告诉记者。

2017年成海外并购里程碑

资本在流动中创造价值。全球资本竞相涌入中国资本市场的同时,也为中资“走出去”插上了轻盈的羽翼。

展望2017下半年,混合所有制改革、“一带一路”、实业和材料板块的利好以及银行业资产质量的改善,将会成为潜在的市场推动力。据此,李晶表示,“继2016年中国对外并购交易活动激增之后,中国买家将继续寻找国外有吸引力的机会,2017年又将成为中国对外并购里程碑式的一年。”

回望2016,伴随着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迫切需求,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标的已经从资源类资产转向高新技术产业,一直处在技术前沿的欧美国家企业备受青睐。随之也引起了欧美国家的并购限制和监管,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企海外并购的步伐。

尽管如此,李晶强调,全球化对中国来说就是要实现吸引外资和对外投资间的互通。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大量国内领先企业到海外投资实属正常。

据统计,中国每年都会吸引大量的FDI(外商直接投资),规模超过1000亿美元,中国对外的投资则每年近2000亿美元。在李晶看来,FDI对中国的经济结构调整和持续改革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需要通过 ODI(对外直接投资)在国外建立良好的合作网络,再通过FDI把国外尖端的科技和商业模式引进来。

“事实上,与美国等大型跨国企业相比,中国很多大型的国企、领军企业的海外收入,还微乎其微。不久的将来,中国领军者会成为大的跨国公司,成为世界领军者。”李晶表示。

不过,中企海外投资步伐的加快应建立在理性基础上。她建议,中国企业还是要将投资意向集中在具有战略意义的行业,例如机器人和自动化、消费和休闲/娱乐行业、电力、公用事业和基础设施等。握住关键领域,把中国强大的资金流动性输出去。

企业“走出去”,海外投资风险防范,尤为重要。“海外投资风险很多,首先看政局是否稳定,第二,所投国家经济是否稳定,经济增速会影响所投资企业的增长速度;第三,所投国家货币汇率的稳定性;第四,公司并购后,人才大量流失,这种投资也不算成功。”李晶告诉记者。

金融创新拓宽“一带一路”

独山不成峰,独木不成林。如果将“走出去”看作迈步世界一流企业的必经之路,“一带一路”则为中国企业抱团出海提供了舞台和窗口。

“一带一路”倡议将通过投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供应链促进和加强沿线60 多个国家之间的贸易,将为全球63%的人口带来积极影响,而这些国家对于全球GDP 的贡献达到了29%。可以说,“一带一路”将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之一。

目前,中国已经与40多个国家、国际组织签订合作协议,“一带一路”下的累计投资总额已达500亿美金。2016 年,“一带一路”倡议促成了140亿美金的直接投资,1260亿美金的新合同达成。

庞大的投资金额,意味着广阔的市场空间。“第一,‘一带一路’政策带来了基础建设的需求。很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基础建设条件较差,没有足够资本进行建设开发,这为商业银行带来了项目融资机会;第二,‘一带一路’沿岸国家的联系性必须通过基础建设来强化,进而促进贸易、消费,和对金融服务的需求。”李晶分析认为。

“一带一路”建设进程中,金融已然成为贯穿始终的关键因素。着眼于未来,创新“产业+金融”合作模式,成为各方深度参与、拓宽“一带一路”的共同诉求。

为了加速创新步伐,2017年5月15日,丝路规划研究中心与国家发展改革委国际合作中心创始发起丝路产业与金融国际联盟(以下简称“联盟”),联合中信集团、工商银行、中国华融、大唐集团、摩根大通、安永、法国电力集团、飞利浦、日本瑞穗银行、泰国正大等20多家国内外知名企业和金融机构。

借助这一联盟,目前已有多家企业得到了金融机构的企业财务顾问与融资服务。如,中国神华对印度尼西亚JAWA-7 电厂的19 亿美元收购、工商银行对土耳其Tekstilbank 的3.36 亿美元的收购以及上海电力对巴基斯坦K-Electric 的18 亿美元收购。

金融创新浪潮下,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步伐无疑将更加有力。用好、用活、用足金融资源,创新金融对海外发展的支撑体系,以金融的力量长期稳定地驱动国际化发展,成为企业深耕“一带一路”的全新动力。

·本刊记者 王倩倩